2021年5月31日下午7时许,徐州市教育局学讲办、徐州教育科研主编高青教授应邀为我院同学做了“一节好课的标准”专题线上讲座。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及部分学院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开云注册李新亮院长、资小玉副院长主持了本次会议。

讲座伊始,李新亮院长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高青教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丰硕成果。高青教授汉,现担任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2021年4月,被授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高青教授作为徐州区域课改办公室负责人,直接参与区域课改的整体设计规划并始终工作在课改一线。5年来,深入基层学校500余所,足迹遍布徐州市11个县(市)区80多个乡镇,每年听课120节以上。始终关注乡村教育,坚持为乡村偏远学校送教、送培,帮助乡村学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先后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年来先后有12个国家级课改项目落地徐州,156所学校成为项目学校,十余项成果获全国推介。作为徐州市政协委员和民盟徐州教研支部主委,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积极参政议政,献言建策,发动组织民盟基层支部和乡村留守儿童的“1+1”经典诵读活动。

高教授先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了自己求学生涯中对于一节好课的印象,接着用叶澜先生提出的一节好课的五个标准——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作为整个讲座的引领。她指出,老师首先要向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想得到什么?分数、能力还是素养?今天、高考还是一生?教师如何评价一节好课,就直接决定了有怎样的教学行为。高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学讲方式”是什么,重点指出“课堂六要素”、“教师行为”和“教学评价”转变的重要性。她认为,就课堂教学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让教师认同教育发展趋势——学为中心。
为此高教授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改变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研读课标,找准重点难点。其次教师要定准目标,要基于学科素养、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接着,要关注学习,从关注怎样“教”到关注怎么“学”,定准目标。最后,设计活动要精细,指导到位,任务清晰。
二、改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是包办者,而是等待者;教师不是讲授者,而是“对话”者;教师不是让学生配合自己的“教”,而是帮学生解决有问题的“学”。
三、改变教学方式。从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入手。问题要少而精,避免随意性;避免琐碎,走向整合;要有思维含量;要建立学生的知识体系。
最后,高教授用叶澜先生对一节好课的标准理解进行总结: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般的标准:有意义,即扎实;有效率,即充实;生成性,即丰实;常态性,即平实;有待完善,即真实。同时,高教授也给出了个人对于一节好课的具体观察点及标准建议,让同学们在今后的每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了较好的指引和航标。
在讲座结束之后的互动环节,汉语言文学一班学生王晓萌、钱鑫妍同学分别提出了如何应对素质教育对老师的新要求和新手教师如何应对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二班的祁航同学则就教学理论实践的转换提出了疑问。高教授为三位同学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答,三位同学频频称是,并向高教授致谢。
讲座的最后,李新亮、资小玉两位院长再次表示了对高青教授精彩讲座的感激,并向高教授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在未来仍能要请到高教授为同学们进行讲座。高教授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令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