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承德市举办“绿色追梦人 同筑中国梦”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主题演讲比赛。9游会老哥俱乐部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同学蒋紫垚在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比赛结果在承德新闻网、和合承德网、承德市人民政府官网等网站公示,9游会老哥俱乐部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
“绿色追梦人 同筑中国梦”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主题演讲比赛是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精神,持续学习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新局面汇聚力量的背景下组织的活动。演讲比赛由中共承德市委宣传部主办,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承办。比赛自7月下旬开始在全市各县(市、区)、各单位、各行各业进行内部选拔、择优推荐,确定40组选手入围决赛。




演讲稿:
守住心中的那片绿
这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绿色接力。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而如今这里被称为“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关于它的故事,我们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说起。
1962年,为了阻隔黄沙对北京的侵袭,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了百万亩的人工林场。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作为塞罕坝精神发祥地的高等院校9游会老哥俱乐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弘扬塞罕坝精神,开展了口述“塞罕坝史”访谈活动。通过和那些塞罕坝建设者们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我更加深入的领会到了塞罕坝精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第一代务林人是在用生命创造奇迹。
在访谈的过程当中,我从林一代的身上看到了“艰苦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听了他们的故事我发现,原来“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真的不是浮夸,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建设这片土地。听他们说,初到塞罕坝,坝上大部分都是荒山,每到初春会有很大的风沙,夏天经常阴雨连天,冬天大雪纷飞。然而,环境的恶劣只是在塞罕坝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一小部分,在当时这么恶劣的环境当中,林场的工人们住的仅是自己搭建起来的草窝棚。陈宝玉爷爷说吃饭吃不饱是常事,大人只能吃莜面,一年当中为数不多的白面会留给孩子吃;当时住的地方离坝上工作的地方很远,每天上下班只能步行,要走40多里地,这些苦都是令我们难以想象的。而问到他们为什么要在这么恶劣的环境当中一直坚持,他们只说那是责任,再难也要干。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宝玉爷爷说到:“这片林子就是我的孩子。业枚运歉涸鸢 ,看似简短的的几个字,背后却是陈宝玉爷爷对塞罕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说起林二代,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守”。影响最深刻的是43岁的杜兴兰阿姨,她是保定人,却因为学的林业想要留在塞罕坝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孤身一人扎根承德,她也是当时坝上的第一位研究生。然而这都不是最令人感动的事情,令人感动的是当她说起她和孩子的时候,真的是眼中泛着泪花。她说:当时在坝上很忙,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放在家里让父母照顾,有一次我轮休回家,想要抱抱孩子的时候,他竟然躲开了,那种陌生感觉得很心酸。提到这儿的时候,杜兴兰的眼中是泛着泪花的,几乎哽咽,她觉得很亏欠自己的孩子,但是又没有办法,不得不坚守在坝上。在杜兴兰身上,我不仅看到了坚守的责任感,更看到了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
提起林三代,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传承”。印象最深刻的是28岁的张吉姐姐,她是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当问到她为什么要留在塞罕坝工作,而没有选择去大城市工作的时候,她只说了一句:因为根在这里,所以没有想过去其他地方发展。令人感动的是当她说起她和她爷爷故事的时候,她说自己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小时候爷爷就经常带她去坝上。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上坝,爷爷经常会拉着他的手,指着那片林子说,这要全变成林海该多好呀。她说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她的爷爷现在却躺在病床上。但这个时候她的爷爷仍然拉着她的手说,你要好好工作,把塞罕坝建设好。在张吉姐姐身上我看到了“传承”,我觉得她和爷爷的对话就像是一场接力赛,而塞罕坝的建设就是他们手中的接力棒。
有人说,今天的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是红色的。没错,“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红色的,而这种精神在这些塞罕坝建设者们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这种精神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争做“塞罕坝人”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学习塞罕坝人,传承塞罕坝精神,为祖国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